您的位置:首页现代农业 > 电子期刊 >

10年,200亿斤!粮从哪来?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2022年,吉林省全面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第1位。
  农业专家们将目光投向耕地面积为219.7万公顷的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
  吉林西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虽然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多年来季节性干旱严重、水肥利用效率低、土壤肥力低,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吉林西部有何增粮潜力?如何实现绿色增粮?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增粮:
  “水肥一体”加减法
  西部粮食生产实现“三高五低一带动”
  在专业地图上“俯瞰”吉林大地,全省的地貌、气候、资源禀赋一目了然。从东部的长白山脉到西部草原,地势由高至低,降水量也逐级递减。到了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仅有300至450毫米。
  缺水,粮食如何增产?
  省农科院王立春专家称,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白城、松原全部及四平西部和长春西部,这些地区虽然降水量少,但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现有电机井13.39万眼,配套设施齐备。近年来,全省启动的河湖连通、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得过境水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这些基础条件为解决西部季节性干旱提供了有效措施和可能性。
  农业专家为何将增产目标聚焦在吉林西部?
  “吉林省中、西部高产作物面积大,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是实现千亿斤粮食工程的核心区域。以目前的现状看,单纯靠增加耕地面积和种植结构性调整来实现增产,空间已经有限。西部地区受季节性干旱、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低和土壤障碍等因素影响,增产潜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所以,我们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克服自然不利条件,在西部实现增产的潜力非常大。”王立春称。
  以玉米为例,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吉林省玉米播种总面积424.61万公顷,总产量587.91亿斤,平均单产13845.8斤/公顷。西部白城和松原地区玉米播种总面积126.9万公顷,占吉林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29.87%;两个市县玉米总产量168.17亿斤,占全省28.6%;平均单产13257.3斤/公顷。
  单产相差近600斤/公顷,总播种面积大,西部增产是一笔大账。
  记者调查发现,省农科院王立春科研团队用10年科研攻关所创新的西部玉米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在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松原市乾安县、长岭县、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县,白城市的洮北区、大安市、通榆县、洮南市等地区,平均公顷增产5400-6000斤、增产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
  专家介绍,应用新技术可以实现“三高五低一带动”,即:玉米产量提高、水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降低水资源浪费、降低肥料投入、降低环境污染、降低作业次数、降低劳动强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增收:
  科学“配餐”按需供给
  向“人工智能化”“规模化”“大型机械化”要效益
  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示范田内,记者看到一排排大型现代化农机具正在作业。
  “大遐的地块主要是产量较低的盐碱地,我们只能向农业技术要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耕地薄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大遐畜牧场党委书记刘子良说。
  大遐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吉林省体量最大的农垦企业,2019年,他们利用土地国有便于集约的体制优势,在遐字分场通过返租土地、职工以土地入股方式,当年共计集约土地1370公顷。
  因为土地贫瘠,传统的耕作方式很难实现增产增收。为此,省农科院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进驻。专家们因地制宜,运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等农业高产高效技术,使大遐的低产田变高产田。
  到2021年,大遐的耕种面积从1370公顷发展到4666.7公顷,单产从每公顷18000余斤增加到24000斤。玉米产量突破1.12亿斤,年收入1.12亿元,参与耕地集约的农户人均收入4.48万元,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在2021年已产生丰厚收益,在局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喜获丰收,公顷产量最高达到30000斤,创本地玉米单产新高,平均产量比周边农民常规种植模式增产40%以上,公顷增产粮食8000斤,增收6920元。”刘子良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有着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他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之所以容易推广,增产增收效果好,主要是“精准”两个字。它的核心作用就是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时期,按照玉米的生长需要向玉米精准供给水肥,保证水肥充足却不浪费,形成一种人工作业下的“智能化”。
  “新技术的应用,也快速促进了大遐规模化和大型机械化的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大遐也享受到新技术推动下规模化、机械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刘子良说。
  新技术不仅让大农场受益,合作社也享受到了新技术所带来的增收快乐。
  记者在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春峰玉米种植合作社了解到,2016年以来,省农科院团队在合作社建立30公顷水肥一体化示范田,公顷平均产量由20000斤提高到24000斤,实现节肥23.1%、增产39.1%,籽粒品质达到国家一等粮标准,每公顷增加纯收入3300元。
  2021年,民乐春峰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867公顷,合作社负责人周大柱算了一笔账: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公顷土地每年需要多投入1000元左右,但却可以多打出6000斤玉米,多收入5000至6000元,这笔账划算。
  经专家多轮调查和测算,水肥一体化技术多年多点平均公顷产量达24000斤,平均每公顷增产6000斤以上,增收4800元以上。
  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玉米总播种面积约166.67万公顷,按这样的比例计算,西部总增产潜力不低于100亿斤。
  “增产100亿斤是全面推广新技术的理论数据,或者说是试验数据。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受新技术推广面积,技术到位程度、各种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等多重影响,但是西部半干旱地区通过新技术保证增产80亿斤是非常有可能性的。”专家称。
  增效:
  黑土保护做乘法
  让“千亿斤粮”可持续
  “要在利用黑土地的过程中,保护好黑土地。”这是省农科院团队一直秉承的科研理念。正是这种科研理念,支撑着专家们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创新了诸如“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等节水培肥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洮南市洮府乡南郊村南郊一社农户刘学军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受益者。2021年他的玉米产量是24878.58斤/公顷,对照增产5118.38斤/公顷,增产率25.90%,增加产值5118元/公顷(1元/斤),增加综合收入4593元/公顷。
  他告诉记者,今年,他的15公顷玉米全部采用了省农科院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和保护黑土地的新模式。
  新的集成技术,让农民享受到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有动力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推广新技术,同时,通过节水节肥培肥黑土等大大增加了生态效益。
  据专家多年多点测算,西部玉米种植区大面积采用节水培肥技术模式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年均增长3%以上,固碳440万吨,节水5.1亿立方米,肥料效率提高20%以上,增加纯收益25.2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将为实现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黑土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2018年被制定为地方标准“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号DB 22/T 2924—2018,该标准的实施,实现了玉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021年“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此前,与该技术相关的2013~2015年吉林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玉米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出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水肥高效利用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和供水供肥模式,此模式于2015年被专家验收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与本技术相关的2014~2016年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玉米水分亏缺补偿技术研究”,提出了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轻简化调亏滴灌栽培技术,该技术于2016年被专家验收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不仅要实现1000亿斤的产量目标,还要让这种生产能力有后劲儿、可持续,让子孙后代永远都不会挨饿。”专家王立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