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现代农业 > 电子期刊 >

分析形势,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老问题叠加呈现,长期和短期矛盾交织碰头,不少都涉及到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解。第一,确保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预计达到144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约2400亿斤。同时,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更加关注。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根据测算,每年要减少耕地600-700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仅为30%-40%,只相当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水资源过度消耗,地下水超采已成为北方相当部分地区的突出问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今后,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持续加剧,必然要求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粮食产量“十连增”以后,仍然要清醒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要坚决摒弃业已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认识偏差。一种是盲目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十连增”了,“十一连增”、“十二连增”乃至连续十几年增产是轻而易举的了,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不需要再支持、不需要再加大投入,完全可以自我发展了;第二种是,中国粮食库存已达到7000亿斤左右,支持可以放松一下了;第三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进口粮食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等等。但纵观世界发展格局,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吃饭问题绝不能靠别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别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仅是我们“三农”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我们民族扬帆远航的“定海针”。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也下了“硬任务”,要求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农业的支持丝毫不能减弱。房子住得好,车子坐得好,遇到情况都可以降低标准,如果涉及到吃饭问题,就大不一样了,吃二两减到一两,吃三顿减为两顿,将会是什么局面?结果不言而喻,历史上我们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所以,在农业农村政策上,千万不能折腾,坚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已经在实践中成功走过来的好政策。第二,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经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这不仅在中国,在儒教文化比较兴盛的东亚国家同样呈现这种趋势。所以,城乡关系、城乡形态,特别是农村村庄的演变,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在这方面,我们要研究其规律,顺应其规律,不然历史还会给我们教训。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吸引力,才能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第三,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尽管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家庭经营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国承包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5亩,分为5.7块,每块1.3亩。土地经营极度细碎,造成了农业生产力不高。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像黑龙江、像东北这样的农业基础条件是非常特殊的,但它展示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客观而言,各地情况不同,关键是要看怎么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的要求去积极地探索,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旧的工农“剪刀差”逐步缩小了,但新的“剪刀差”日益显现,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严重,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别无选择,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具体安排,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改革的背景看,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破除、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亟须确立。从改革的目的看,过去是为了解决农产品总量供给问题;当前改革不仅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要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改革的艰巨性看,过去主要做加法,做增量改革,各方利益冲突不大,容易形成共识;当前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不仅要做加法,有时还要做减法,可能触动一些深层次的利益,遇到难啃的“硬骨头”。

(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尤其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与建设的基本遵循。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首先要系统地理解、准确地把握中央的决策精神,要细细地去品味,活学活用,不能用老的理念、老的路数、老的办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把住一个目标:就是按照“重中之重”的总体工作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两个结合:一是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二是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是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推进完成七方面的建设:即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三)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举措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任务繁重,要精心地组织,同时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老老实实的态度,上把准中央的要求,下把住农村的脉搏、农民的意愿。古人云“民不可常扰,扰则生困,困久则乱”。今天我们为政理事,必须把尊民安民放在首位。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艰巨,更需要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精准发力,从而收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一是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突出“稳”与“活”。历朝历代,土地都是财富之母、农民的命根子。在今天,土地权利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农民最大的一块利益;土地制度仍然是农村最基本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高度敏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把握好“稳”和“活”两个方面。在“稳”的方面,关键就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在“活”的方面,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当务之急应加快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二是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二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突出主体多元化发展。我们到基层调研,经常听到一些县市的同志反映,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滞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切不可搞“大呼隆”违背农民意愿。在各类经营主体中,承包农户是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要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服务是基本方向。既要鼓励支持各类主体竞相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切不可搞一刀切、单打独斗,大力促进顺应农民要求、适合各地特点、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在适度规模经营上,要探索各地农民欢迎、效果好、可持续的一些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看到,广大承包农户将长期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围绕这个主体,发展规模化服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发展规模经营上,还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不能搞强迫命令,用行政的办法、政府的干预,以各种借口流转农民的土地甚至搞“归大堆”。第二,要认识到规模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需经历较长的、自发的演进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此外,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认真抓、花大力气抓。三是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中突出提高政府调控效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越大、手段越多、机制越活。今年2月份美国国会通过的新农业法案,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重视农业投入,尽管美国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财政预算吃紧,但农业公共支出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第二,运用市场化工具的力量增强,一方面,加大了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提高了保险标准,另一方面,通过间接性补贴刺激金融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增加社会投资。再譬如,粮食连续增产后储备困难,怎么解决?美国的粮食储备,国库储粮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采取补贴企业、补贴专业储粮大户方式储粮。这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关键是要强化市场杠杆的力量,利用财政撬动更多的力量为我所用,达到保护农业支持农业的目的。目前,各方面支持农业的空间还很大,应更加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的有机结合,希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探索。四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突出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多,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同志也很委屈,因为贷款不能不考虑风险和成本。这就要求在农业和金融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农村金融。首先,农村金融具有农村产业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需要政府支持,二是合作性,合作性的根本是信用,包括农民之间的信用、社区组织对农民的信用;其次,农村金融具有金融的本质属性,其发展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努力把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成为有效对接金融机构的合格承贷主体。只有找到这个共同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破解农业贷款难问题。五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治理与保护并重。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偏重追求产量,对生态环境关注不够。一些地方地膜覆盖技术大范围使用,带来白色革命同时,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现在已到了不得不痛下决心,加以改变的地步。对此,应同时抓好治理与保护两个方面。抓治理,关键是控制源头。采取土壤改良、农残整治、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把过大的资源利用强度、过量使用的投入品和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抓保护,关键是与承载能力相适宜。要因地制宜,从地、水等农业主要因素状况出发,既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依水而业发展农业生产,找到符合本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总而言之,就是不仅要让我们这一代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青山、绿水。

三、县市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纵观历史,我国郡县制萌芽于西周、发展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此后无论行政区划怎么调整,县一级都是最稳定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过去讲“皇权不下县”,县和县令作用很大。长期以来,县一级作为上下结合部,统筹能力强,手段较齐备,具有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市一级肩负的改革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也更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用好自己的权力,办好每一件事,尤其是落实一些大的决策,既要有担当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一)县市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担当着“前线指挥部”的重大职责县市在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四个主体”作用上。首先,县市是中央“三农”政策的落实主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由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也凸显了县市一级的工作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1年下发1号文件,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信贷倾斜、人才培育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投入资金万亿元以上,大部分需要县一级去落实。这些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县市一级的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次,县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推动主体。当前的改革,在鼓励基层和群众探索的同时,有步骤地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理论指导既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综合方式推进,更需要县市作为实践者、探索者有力推动。比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中央提出今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个省开展整省试点,并在其他省选择了14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第三,县市是促进城乡统筹的管理主体。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情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仍将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仍将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仍将来源于县域,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将更多的在县域内部实现。今后,在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县市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县市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主体。毛泽东同志曾经讲,“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谁能为现代农业建设“修桥造船”,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亿万农民群众,而县市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亿万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总而言之,县市一级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成败。

(二)县市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官,大家在推进深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有满腔热情,还需要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关键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开阔新视野、开辟新思路、探索新经验。第一,理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的每一个巨大变化都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结果。大家都认真学习领会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认识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有些同志往往会墨守成规、采用老一套,这里面就有个理念的问题。理念是思考的出发点。现在农业早已不是“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的概念,要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的要求。适应这些变化,贯彻好中央的部署,应深刻意识到创新理念的重要性。第二,底线思维是“安全阀”。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部署,坚守底线思维,无论哪一级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以为,至少以下三条底线必须把住:一是坚守耕地红线。要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和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的底线。如果耕地守不住,播种面积稳不住,我们的饭碗就端不牢。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决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三是坚持保护农民利益。农民是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好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搞城镇化、工业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是要让农民兄弟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让农民兄弟活得有尊严。第三,担当意识是精神动力。大家都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需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意识。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品格、一种精神动力。回首30多年改革历程,我们正是凭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积极进取,较真碰硬,我国的现代化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一路向前。现在,在很多问题无法回避、无法绕行的情况下,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尤其要有担当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态度,只有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才能凝心聚力、凝才聚智,使改革深入推进、落地生根。第四,试点示范是开展工作的法宝。试点示范是我们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领导工作方法上的一项重大创造。开展试点示范,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矛盾的普遍性,用于指导面上工作。当前,我部正在推进“两区”建设和一项试点。“两区”就是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一项试点就是选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先行探索。在座的各位书记、县市长是示范区建设的领头人,要打好示范区这张牌,重视这张牌。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分管领导直接抓,但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希望示范区在建设实践中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哪怕在一点上做穿、做透、做熟,积累经验,以便在全国推广示范。第五,治理能力是一种领导素养。农村改革头绪多、任务重,完成好这些任务,需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推进科学发展,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当好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在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提高治理能力,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强化全局思维上下功夫,推进农村改革需要反弹琵琶、跳出农业抓农业。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把握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牢牢牵住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决策支撑和服务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沟通协商办事情、集中力量打硬仗的氛围,形成上下联动、政令畅通的工作合力。

作者:余欣荣 单位:农业部副部长

现代农业建设论文2篇责任编辑:杨雪    阅读:1113人次

需要查看原创文章的朋友请点击>>>   需要快速发表文章的朋友请点击>>>

新晨范文网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以上链接获得专业文秘写作服务,以下图标可以分享到你自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