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保证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挖掘和农产品需求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例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资源消耗过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对于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十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的背景下取得的。在继续面临这些压力的情况下,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挖掘粮食生产能力就成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新的着力点。
1.3保证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增长较慢、差距较大、增收基础薄弱、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显然,破解这些难题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或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远远不够。壮大农业本身,提高农业的造血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平台才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决胜法宝。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才能够为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加打下坚实基础。
2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虽已起步,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2.1小农经济模式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农村劳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获得信息的能力弱和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超越一家一户容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4]。
2.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所需的耕地、水和劳动力资源都受到了其他产业的挤占。从耕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不足0.093hm2(图1)。除个别省份外,很多地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从水资源看,我国农业用水量连年降低,每年农业生产用水缺口达300亿m3,因干旱缺水每年粮食损失约0.2亿t,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释放。从人力资源看,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后继乏人的困境。
2.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首先,农业科技推广需要相当规模的物质投入,必须以农业投资增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投资量还未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投资不足仍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其次,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短缺,无法顺利地将农业科研成果导入现代农业建设,使其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最后,农村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被非农就业机会吸引,转移出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降低、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其他国家经验及发展趋势
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与这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根据资源禀赋和国情特征,选择美国、法国和日本为典型国家,分析他们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主体特征。
3.1日本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日本耕地资源有限,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日本的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是资源节约型(一村一品)和技术密集型(“MI-DORI”生态方式,即水土宜居家园)模式。具体来说,“一村一品”就是以村为经济发展的最小单位,充分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信息,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鲜明、价值含量较高、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产品,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目的。MIDORI生态方式指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和整治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和精细利用水利资源、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绿化城市,并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3]。从经营主体看,日本农业属于小农模式,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日本成立了由个体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农协。农协同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受到政府监督并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农协是贯彻和执行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力量,其主要业务为信用(发放国家对农业的补助金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吸收农户存款并发放低息贷款)、购买(从大资本企业共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户的生活资料)和贩卖(在政府的支持价格下收购各种农产品,根据和农户的栽培或饲养合同将农产品出售给加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使日本个体农民走向合作经营,适应了市场竞争,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解决、技术普及、经营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美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大规模的农场为基础,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选择了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模式。美国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基础一般为个人农场、合伙农场或者公司农场,这3种组织模式对美国农业规模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生产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表现为集约化和商品化,即通过改造旧农具和发明新的农用机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激发农场主的生产热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从发展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补贴,即对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带来了高消耗,高消耗又带来了高补贴。从生产经营主体看,美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选择适应了其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的发展特点。在家庭农场制的生产经营基础上,农场主之间成立了农场主合作社。合作社不受社区限制,进行跨区经营合作,主要涉及加工和流通等的业务。合作社以商业合作为主,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除农场主合作社外,美国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等。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减弱了工商业资本对农业的侵害,缓和了美国农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改善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设备、筹措资金、培养人才、组织农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法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法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其采用了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复合型模式。法国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土地集中,便于规模经营。然后通过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手段使机械化、电气化和科学化等技术手段快速融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随后,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指导农业生产以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工业专业化等3种形式推进,使法国现代农业实现了集约化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从经营主体看,法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另一类以流通领域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前者保留了自由经营权,合作社负责为社员提供服务、信息和技术援助,对产品的质量提出要求,与社员签订供销与加工饲养合同。但这类合作社没有领导和管制农场的职能。后者是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通过这类农业合作社进行买卖。农会是法国现代农业合作组织中影响最大的,其各级负责人由农民选举产生,完全代表农民利益。农会提供农业前景预测、市场行情分析、生产技能培训以及相关信息等服务,对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发展模式都建立在具体国情基础之上。这些国家的政府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另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重视与其相适应的经营主体的培育,使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减少了农业政策制定、调整和管理的成本。
4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景展望与路径选择
4.1前景展望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应以追求现有资源产出率的最大化和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资源禀赋特征。整体来看,我国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第一,劳动密集型。对于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增加劳动投入,通过劳动的集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技术密集型。对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农村地区,应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以此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第三,资金集约型。对于劳动力转移程度较高、资金充裕的农村地区,应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带农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第四,生态农业型。与以上3种不同,生态农业不是独立的,而是融入贯通在其他3种形式中。即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思想,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借助生物技术等其他各学科技术,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2路径选择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前景,参考其他国家经验,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手段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
4.2.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因此,应根据各地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财政、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支持,为合作组织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合作组织完善自身造血功能,为其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并鼓励其参与现代市场合作与竞争[5]。
4.2.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各地农村区域间差异较大,不同的农村地区具有不同主体功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和资源禀赋特征,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使不同主体功能区能够形成市场潜力巨大、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主导产品或产业,最终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6]。
4.2.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仅依靠农业产业自身完成,而是应该抓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契机,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之融合,做到同等、同时、同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收工业化成果,提高农业投入品的科技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利用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信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的现代化建设。